◈ 貞觀朝二十四功臣第 5章 國舅高士廉在線免費閱讀

貞觀朝二十四功臣第 5章 國舅高士廉在線免費閱讀(2)

635年(貞觀九年),唐高祖離世。高士廉擔任代司空一職,負責皇家陵墓的建設事務,不久後又被加封為特進、上柱國。

在那個時期,山東地區的士族喜好炫耀,儘管已經衰落,但他們仍然依賴祖先的地位,嫁女時要求很高的聘禮。唐太宗認為這種現象有損道德教化,於是命令高士廉與御史大夫韋挺、中書侍郎岑文本、禮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修訂姓氏,編撰《氏族志》一百卷。《氏族志》完成後,高士廉被封為同中書門下三品。

638年(貞觀十二年),高士廉因助唐太宗登基有功,被封為申國公,世襲申州刺史。不久後,他晉陞為尚書右僕射,擔任太子少師,負責選拔官員事務。642年(貞觀十六年),高士廉又被加授開府儀同三司。

643年(貞觀十七年),唐太宗將高士廉的畫像掛在凌煙閣上,以表彰他的功績。不久後,高士廉上表請求辭官。唐太宗免去他尚書右僕射的職務,讓他以開府儀同三司的身份代理中書門下事務。

645年(貞觀十九年),唐太宗東征高句麗,命皇太子李治監國,留守定州。高士廉被任命為太子太傅,負責處理朝政事務。

646年(貞觀二十年),高士廉患病,唐太宗親自探望。在交談中,他回顧了自己的一生經歷,流淚與太宗告別。

647年(貞觀二十一年)正月,高士廉與世長辭,享年七十二歲。追贈他為司徒、并州都督,謚號文獻,陪葬於昭陵。

649年(貞觀二十三年),唐高宗繼位,追贈高士廉為太尉,並將他的靈位放入唐太宗的宗廟中。高士廉的一生,對唐朝的政治穩定和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貢獻,贏得了歷屆皇帝的尊敬和讚譽。

高士廉除了在政治上的傑出貢獻外,還是一位博學多才的文化人。他曾主持編撰了兩部重要著作:《氏族志》和《文思博要》。

《氏族志》是一部關於姓氏和門閥的百科全書,共有一百卷。該書編撰完成後,對當時的社會風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,有助於改變人們對門閥制度的固有觀念。

《文思博要》則是一部文化類書籍,內容涵蓋了文學、藝術、歷史等多個領域。這部書的編撰,旨在為後人提供一個全面了解當時文化風貌的參考資料。

在文學方面,高士廉也有所建樹。他的詩作《五言春日侍宴次望海應詔》被《全唐詩補編》收錄。這首詩描繪了春天宴會上的盛況,以及臨海遠眺的美景。

此外,高士廉的散文作品也頗有價值。他的兩篇散文作品《請誅元昌奏》和《文思博要序》被《全唐文》收錄。其中,《請誅元昌奏》是一篇政治議論文,表達了他對國家政治的看法和建議;而《文思博要序》則是他為《文思博要》一書所寫的序言,闡述了他對文化傳承和學術發展的獨到見解。

《舊唐書》對他高度評價:「士廉才望素高,操秉無玷,保君臣終始之義,為子孫襲繼之謀。社稷之臣,功亦隆矣!」表明他在政治才能、品德和個人操守方面具有很高的聲譽。他忠誠於國家,堅守君臣之道,始終為國家社稷謀劃,為子孫後代留下了寶貴的基業。

高士廉的一生,充滿了傳奇色彩。他的一生,是對忠誠、智慧和才幹的最好詮釋。他的人格魅力和事迹,不僅影響了當時的人們,更激勵着後來者勇往直�初之心盛霆燁��。他的一生,就像一顆璀璨的星辰,照亮了歷史的天空,成為了永恆的傳奇。